八千里路云和月

八千里路云和月

自说自话 #82

前些天邀请一个新认识的朋友周六一起吃饭,被婉拒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周六是中秋。

18岁前的每个中秋节,我都是在家里过的,一大桌子人,很热闹。本科期间的4年,虽没有了家人的陪伴,但那时候也不以为意,鲜衣怒马,反而觉得没有了束缚。去年的中秋,虽是来到了大洋彼岸,但一切都很陌生和新鲜,还有朋友陪伴,乡愁也并未出现。

今年的中秋,离开了朋友,只身来到了宾夕法尼亚,算是要自己一个人过了。但其实我也并不太难过,我的心情处在轻微沮丧和轻微喜悦之间,这是一个挺舒适的心境。此刻是晚上十一点半,气温十六摄氏度,窗外是一大片草地,蝉鸣不断。我住在一片安静的居民区里,租住的这幢房子里,租户的肤色涵盖了所有颜色。

「随园诗话」里,有一首「偶成」:家如夜月圆时少,人似秋云散处多。其实从我上大学开始,那些确定的、稳固的连接就在慢慢松开,分离成为了常客。

我知道有些人,他们不乏向外闯荡的勇气,对广阔的人生画卷充满了想象和期待。但我其实一直以来都是很胆小的,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很怯懦,但有时听到别人说自己的雄心壮志,自己的那些安逸度日的想法总觉上不了台面,也就附和几声,让自己听起来也像回事。

内心深处我向往的其实是自己一般般地读书,成绩不好也不坏,读一所家附近的大学,周末还能回家吃饭。毕业后也在家乡工作,娶一个喜欢的女孩,下班了我们可以一起做饭,饭后沿着河边散步,周末可以和其他亲人朋友们一起聚会,随便干些什么,这样的日子我就很满足的了。 但想象终究是想象,十八岁时我去了北京,在那座天圆地方的城市待了四年,我见识到了天地的诺大和自己的渺小。我只探索了城市中小小的一部分,就已经让我头晕目眩。我的同学们讨论着留在这座宏伟的城市里扎根发展,开启自己的事业。作为学生,我享受这种没有太多压力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日子,我吃着十几块钱的食堂,坐公交车打二五折,出门四号线转二号线,哪哪都能去,日子过得很逍遥。但一想到在这生存奋斗乃至扎根,我有种面对茫茫未知的恐惧。

再后来我跨过了巨大的太平洋,来到了美国。小的时候,我很想要看看美国是什么样的,觉得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到真正确认要前往美国的时候,我又焦虑起来,觉得那对我来说太陌生了,有些时间我甚至幻想着留在家里,哪也不去,我的亲人朋友们也能不离开,大家一起玩,多好。

我想我是恐惧漂泊无定,渴望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抓到多一点点确定,我希望能够和其他人建立深度的连接。现在,我更多会是想要问一个不知道要去问谁的问题:我究竟要走到哪里,才能看到一种想要的生活的可能?

这个世界不停向我展示种种荒谬,我好像只能无声地呐喊。我想要更多关注身边的朋友,关注确定的东西。

和着窗外的蝉鸣声和邻居家的暖色照明灯,「中秋」在我脑海里变得很柔美,我脑海中此刻浮现出「满床清梦压星河」的画面。我有一本拍立得的相册,我很庆幸把它一直带在身边。接近凌晨,在暖黄色灯光下翻看相册,那一张张实体的相片中,都镌刻着一段宝贵的过往时光。看着这些笑靥如花的脸庞,每每想到茫茫人海中,我们很可能会错过认识的机会,我就发自内心觉得,命运的安排多好!我们相遇了。

中秋一轮月,只和旧青冥。都缘人意,须道今夕别般明。我想要赋予这个中秋什么,但它一定觉得我很可笑,只不过是又一个月圆之时罢了。

All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copyrigh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