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Monica 到 ChatGPT
我不什么不再使用 Monica
大概在去年10月份的时候,因为黑五促销的关系,我开始使用 Monica 。原因是它的订阅费用大约是 ChatGPT Plus 会员的一半左右,同时它提供了多种不同的服务,比如主流的 ChatGPT、Gemini、Perplexity 等多个模型。作为 ChatGPT Plus 会员,可以使用 Voice Mode,还能生成非常棒的图片,比如之前很火的吉卜力风格图片(虽然好像现在是 Google 的 Nano Banana 更胜一筹?)Monica 因为使用的是 API 形式,不支持这些功能。这些虽然是痛点,但我一直以来需求不大,所以觉得还可以接受,Monica 对我来说已经很够用了。
而且在去年 10 月份的节点,Monica 有几个非常不错的杀手锏功能,而彼时的 ChatGPT 还没有做得特别好。比如 Monica 的 Memory 功能(虽然 ChatGPT 也许有类似功能?不太记得了)。Monica 的 Memory 功能可以记住我提供的一些指导原则,告诉系统如何回答我的问题,从而更合适地回答问题。同时也可以参考一些过去的对话,总结成用户画像。这些功能对应的就是目前 ChatGPT 里的 personalization,而且在 25 年 9 月份的节点,ChatGPT 把 personalization 进一步细分成了 custom instruction、more about you、occupation,以及从过往的的对话中学习用户画像。从 context engineering 角度来看,ChatGPT 已经超过了 Monica。
另一个 Monica 提供的非常高效的功能,就是可以在 iPhone 里设置快捷操作,比如双指敲击屏幕背面,快速截图当前内容,然后我可以直接提问。这个功能我到现在还在使用,浏览到一些内容,问问题的时候很快很方便。
直到最近,我发现 ChatGPT 增加了很多功能,包括 Memory 和 Project 功能,可以把部分记忆内容保存在项目文件夹中,还有之前提过的语音交流功能。但对我来说,真正的决定性因素是Codex。我最近一段时间在用 Claude Code,觉得很惊艳,能快速实现一些 prototype。Claude 会员快过期的时候,Codex 得到了一些相当不错的评价,尤其是 Andrej K. 也说在某些问题上, Codex 的表现比 Claude 还好。
于是我就切到了 Codex。使用 Codex 的第一天,我让它修复一个 bug,这个 bug 之前在 Claude 上一直都没解决,但 Codex 第一次尝试就完美解决了,惊艳!这让我立刻决定今年可能不会再续费Monica 了(事实上订阅 Plus 会员后我打开 Monica 的次数都已经接近于零,除非使用双击屏幕截图识别)。虽然有时还会用其他模型,但总体上,我更可能把 ChatGPT 作为主力工具,尤其是 20 刀能够有 GPT + Codex,我觉得很划算。
大模型相关的软件,我觉得订阅包月比包年更划算合理,因为变化太快,模型能力每隔几个月就有突破,或者其他厂商更优秀。我觉得多尝试不同模型,选择最先进的使用是最好的策略。
希望未来会出现一种通用的保存用户记忆和偏好的范式,方便用户在不同大模型间迁移,把大模型调教得更适合自己。用户的粘性未来更多会体现在用户体验和创造不同使用场景上。当大模型能力成为瓶颈,且各家模型差异不大时,用户体验和创新场景将成为竞争焦点,帮助厂商脱颖而出。